·中国政府网 ·新疆政府网 ·阿克苏政府网 ·金华市政府网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走进温宿   领导之窗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网上信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统计 >> 规划信息 >> 正文
温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宿县政府网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21日   来源:系统管理   浏览数:

“十二五”时期是温宿县坚持科学发展,立足新起点、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抢抓国家政策扶持、浙江对口支援的大好历史机遇,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努力把温宿县打造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纲要明确了2011-2015年温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温宿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温宿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一一年八月

第一章“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发展成就〖按照各行业对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总结继续完善补充〗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的无私支援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紧紧围绕“64122”工程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乌鲁木齐“7·5”事件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解放思想,干创实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08年初,根据党的十七大、国务院32号文件、自治区党委七屈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地区三干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我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 主要规划目标提一至两年完成的实际,我县自加压力,地方生产总值由21亿元调整到24.9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0.874亿元调整至1.7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2000元调整至1416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4200元调整至6000元,其他指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温宿县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98亿元,增长了1.26倍,年均增长12.5%(2000年可比价,下同),其中:一产13.31亿元,比2005年增加7.33亿元,年均增长12.3%;二产4.85亿元,比2005年增加3.4亿元,年均增长22.3%;三产6.82亿元,比2005年增加3.24亿元,年均增长8.75%。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514元提高到2010年的11246.49元,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678亿元,比2005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25.5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59.5亿元,年均增长27.9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比例从“十五”的54.36:13.15:32.48调整为“十一五”的53.28:19.42:27.3。2010年,全县种植粮食48.59万亩,实现粮食总产245912吨;棉花种植面积55万亩,总产达52261吨以上;牲畜存栏57.5万头(只),出栏48.02万头(只);产肉 1.64 万吨,产奶1.52万吨,产绒49吨,产毛964.7吨,产蛋1040吨。截止2010年,全县发展优质果品66.86万亩,果品总产14.79万吨;有机水稻、优质棉花、特色林果业、优质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十一五”期间,建峰木业、龙人天材、银峰盐业6万吨/年精制盐改扩建、塔尕克一级水电站、吐木秀克水电站、台兰河第四级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小石峡水电站、台兰河一、二级水电站、天基1200吨/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工建设。电力能源、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盐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0.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28.87%。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比2005年增加0.8亿元,年均增长6.74%;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零”增加到2010年的3800万美元,是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0万美元的46.5倍。旅游业年直接收入2800余万元,比2005年增长146.48%,年均增长19.77%。社区服务网络和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家政、医疗、环境卫生、文化和体育等专项服务全面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得到有效加强;物业管理服务业全面改善;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运输等综合服务业正在积极发展。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7.42亿元,修建各类防渗渠道363.8公里、永久防洪堤7.5公里,新凿机井503眼,配套机井504眼,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油路1000余公里,改建乡村公路800余公里,城乡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塔尕克一级水电站、吐木秀克水电站、台兰河四级水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建成投入运行,新增电力装机10.89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6.67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入9.4亿元,供排水改造、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入户等一批市政工程进展顺利;新增绿地5.6公顷,新建廉租房4166套;新城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24932户,解决了农村4.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乡(镇、场)、村、户通电率达到96%,行政村油路通村率达16%,农村天然气入户1200户,农村水、电、气、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乡综合通信能力稳步提高,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十一五”期间,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工作,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集中供热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辖区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狠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20.7万亩,退耕还林(草)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9%,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健康合理,“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约12.07‰,人与自然、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实施富民强县科技项目,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55万亩;积极引进工业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新型建材产品加工等技术得到有效发展;加强科技人才培训管理,开展各类科技培训班242期,培训人数达45. 6万人次。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改扩建校舍危房8.83万平方米。“双语”教学稳步推进,“双语”幼儿园、民汉合校、二中高中部等工程顺利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两基”成果稳步提高,“两基”攻坚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开,“村村通”工程建设5250户,为农牧民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1100户;“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物保护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县、乡、村医疗一体化管理改革稳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逐步完善,艾滋病、结核病、碘缺乏病、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重大突发性、传染性、地方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共组织劳务输出2.17万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次)。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一老一小”97.5%的覆盖面,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0年底,全县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约7.5万人,参合率达97.5%;全县参加养老保险10853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3730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1500人,保障参加失业保险4800人,参加工伤保险4085人,参加生育保险6081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68.18提高到14166元,年均增长26.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251元增长到7183元以上,年均增长17.18%。累计完成城乡抗震安居房195.17万平方米、廉租房19.49万平方米,新开发房地产面积达64.1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1平方米。

行政管理、财政税收、投资、价格、粮食、棉花流通、医疗、农村综合管理等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项社会整改革迈出新步伐。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私营企业达到550家,年均增长5%;个体工商户4106户,年均增长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签订引资项目合同87个,落实到位资金17亿元;对口援助工作有序衔接、作用凸显。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方针、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实施强温兴温、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在地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指导方针

——坚持把资源整合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以煤炭为重点的矿产资源整合、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产品资源整合、以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重点的土地资源整合,建立重点优势资源有序管理,有偿配置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确保大企业大集团大工程大项目的资源需求,确保重点优势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温和人才强温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始终坚持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引进高水平、高效益、产业链条长的项目,通过培植基地型、龙头型企业使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和协作配套能力增强,吸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形成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把统筹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引擎。走城乡同步发展、县城和其他乡(镇)同步发展、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产业体系,快速提升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把浙江省金华市对口援阿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协调浙江省金华市加大经济援温、干部援温、人才援温、教育援温、科技援温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地位,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增强我县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节 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两城三园四大基地”建设,加快实现“六大重点突破”,坚持民生优先,提升造血功能,努力把温宿打造成为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贯穿一条主线:围绕“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总战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实施六大战略: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进两城三园四大基地建设:围绕地区“64122”工程建设,加快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新城和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商贸物流园规划建设,培植做强电力能源、纺织、煤炭煤化工、建材、绿色食品、生物制药、制造装配、石油化工、盐化工、商贸物流、旅游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特色林果、优质商品棉、商品粮、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实现六大重点突破”:重点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以“两城三园”为平台,以“十大产业”为抓手,打造百亿元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商贸物流园,培育超20亿元电力能源、纺织、石油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超10亿元煤炭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制药、商贸物流支柱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突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西部省区平均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取得突破,实现学前“双语”普及率100%,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率95%以上;能源资源可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实现全县万元GDP能耗降低20%;对内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实现年商贸交易额15亿元,旅游总收入1.5亿元;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取得突破,确保博孜墩乡、博孜墩牧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地区平均水平。

——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41.3%以上,人均达到58977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年均增长13.9%;第二产业增加值60亿元,年均增长68.6%,其中工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81.4%;第三产业增加值51亿元,年均增长48.3%,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44:3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以上,其中工业项目投资达到5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万元GDP能耗降低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 8%,氮氧化物和氨氮化物下降10%;森林覆盖率达到10.8%;

——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

——初中生升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1.24人,病床数3.84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40元,年均增长25.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0元以上,年均增长20%。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当年出口超过8000万美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9‰以内。

再经过五年努力,地方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半,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全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以打造“百万工程”为目标,到2015年努力实现粮食总产达到19.13万吨,棉花总产3.6万吨(72万担);林果业总面积达150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各类干鲜果品总产量达30余万吨,积极提高特色贮藏保鲜加工能力,使林果贮藏保鲜率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5%以上;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只,家禽饲养量达到800万羽。力争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8.99亿元,年均递增18.4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0元,年均递增20%。其中人均种植业收入3144.69元、林果业收入9613.82元、畜牧业收入2419.92元、渔业收入及非农产业收入等其他收入2299.39元(二、三产业、外出劳务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中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占17.99%、、55%、13.85%、13.16%。年末牲畜出栏61.2万头(只),家禽饲养量800万羽;农业高效节水面积70万亩;完成17771户、142.17万平方米富民安居房建设和2711户、11657人定居兴牧工程。

确保粮食安全。坚持总量平衡、略有节余、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广一年两熟或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植保工程”,加快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重点向有机、绿色、无公害、高效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7.12万亩, 总产达到19.13万吨;其中,小麦总面积15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总产6.75万吨;水稻总面积12万亩,平均单产688公斤,总产8.26万吨;玉米总面积8.5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总产3.95万吨;其它粮食作物1.6万亩,平均单产105公斤,总产0.17万吨。稳定35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现粮食总产 18.73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30%。新建2条1万吨精米加工生产线,建成以昆托河灌区的托乎拉乡、水稻农场等乡(镇)场为中心的优质稻米良种繁育基地。

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坚持节水灌溉、用种精良、科学管理、高产高效的生产原则,全面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用测土配方滴灌专用肥,水肥投入科学、技术措施到位、增产效益明显。到2015年,全县稳定50万亩(净面积30万亩)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实现棉花总产 3.6万吨,深加工占到总产量的90%。积极引进一批纺织企业落户轻纺园区,加快发展棉纺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加大特色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区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地方种植标准、种植技术规程并逐步推广,实行“五统一”:统一标准、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现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分级、包装、储运全程生产标准化,通过“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广泛宣传、提高农户标准化种植的积极性,持续改进示范区各项工作,确保了特色林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经济发展。一是坚持扩张核桃、葡萄面积,稳定红枣、香梨面积,适度发展苹果、杏子、榛子、樱桃面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核桃面积扩张到100万亩左右,葡萄面积达到20万亩,红枣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全县果品总产达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占到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5%左右,使林果业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发挥好乡、村各级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的作用,提高技术骨干和果农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对林果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通过传授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综合服务队伍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能力强的林果综合技术服务队伍,为提高林果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发挥山区草场、农区果园(庭院)以及辖区水域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草原鸡、庭院鸡、果园鸡、稻田养鸭鹅规模。推进科学养畜工程,加快“良种、良料、良法、良舍”技术配套,加速畜群周转,实现高效生产。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全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技术,加大牧区道路建设力度,改变牧民转场方式。一是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到2015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奶牛3万头,羊49万只(其中肉羊30万只),生猪6万头,家禽饲养800万羽。二是坚持三个转移,即山区向农区转移,农区向庭院转移,庭院向育肥转移。到2015年,山区牲畜数量由现有的25万头(只)压缩到19万头(只);农区牲畜数量由现有31万头(只)增加到49万头(只)。全县牲畜出栏61.2万头(只),产肉2.13万吨,产奶3.71万吨,禽蛋产量3500吨,牲畜屠宰加工率达65%。”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根据市场多元化需求,有条件的区域积极发展瓜类、食用菌、花卉和水果蔬菜等优质高效特色品种,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高效温室100亩、大中拱棚700亩以上,坚持主攻庭院永久性大棚,兼顾大田高效温室大棚, 到2015年,力争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1.2万亩,每户有一个面积0.2-0.3亩的永久性日光拱棚。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培育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保鲜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保鲜、制干、饮品、保健等领域发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质量和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农林牧场发挥产业优势,发展上市公司。到2015年,全县龙头企业发展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0家,地区级龙头企业50家,县级龙头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力争建成1个集优质农产品对外展示、合作洽谈、外销批发等为一体的农产品展示厅,80%以上农户参与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80%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生产相配套。

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其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调动和发展其在农产品营销中的纽带作用。到2015年,扶持发展农村购销大户、运输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400人,发展林果、养殖、农机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个。

继续推进品牌名牌战略。抓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着力打造核桃、红枣、大米、苹果等优质特色产品品牌,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整合现有品牌,最大限度发挥品牌效益和产业优势。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发展新疆著名农产品品牌1个。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上海、北京、浙江、广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为中心,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引导企业加快建设以储藏保鲜、分装运输、展示交易、批发零售、订单签约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同时,结合乡村区位和产业优势,在全县各乡(镇)场的行政村建设村级农资、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连锁经营网络新体系,力争用5年的时间,形成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的县、乡、村三级营销网络,确保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安全、放心地购买和使用质优价稳的各类农用物资。根据网络运转实际情况,实现一网多用的功能,使一些网络从事种子、庄稼医院、小型农机具、家电等商品经营,有力保障农村安全消费、经济消费、便捷消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骨干、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技术员培养力度,落实农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全程服务,承担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民落实适期播种、合理施肥灌水、科学预防病虫害等技术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种养水平。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积极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机结合,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品种,搞好粮棉等大宗农作物机械装备的更新改造,加快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装备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广应用饲草料生产加工综合机械化、自动化饲喂、剪毛挤奶机械化、家畜转场机械化、中低产田改造配套机械化、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农田节水机械化、棉花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等技术,到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9.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95%以上。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站)为基础,以农产品主产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检测点为重点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做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工作,推动农业向精细化、精品化、高层次发展,“十二五”末,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70%以上。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及时为农户、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和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向农业企业、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延伸,覆盖广大农户的农业信息网络,形成“市场指导调整,流通促进生产,品牌提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和农民受益”的原则,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抓好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信息网络传输体系、预测预警体系、预警发布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强降水(暴雨、暴雪)、低温冷冻害、病虫害(农业、林果业)、沙尘暴、大风等灾害的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突出抓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能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到2015年,全县布设自动气象站22个,完成行政村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50个。建立健全林果业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为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全县200万亩农作物实现全覆盖,实现气象资源共享,预计“十二五”期间,需购置火箭架10个、通讯电台10部、全封闭式弹药配送车1辆;另外,农林牧场的5个炮点,由于设备简陋,安全隐患突出,建议对这5个炮点进行重建,并将其纳入县防雹队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炮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到2015年,一线作业人员全部达到中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高级工占人才总量的30以上。

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坚持抓好以渠道防渗、渠系建筑物配套为主的输水工程建设,实现干、支、斗渠三级渠道防渗率达到95%,进一步提高渠系水利用率;积极推进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山区控制性工程、灌区灌、排渠系建设,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逐步建立健全预警预报体系,灌区农牧民群众负担大幅度减轻,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47以上,农业灌溉保证率达到95%以上。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自动化监控体系建设,入户率达到90%以上。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建设好绿色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做好农用地膜等白色污染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工作;加大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和天然草场保护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减轻水、旱、风沙灾害。

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采取灌排配套、田间土地平整等综合措施,不断改良土壤、改良盐碱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和高标准农田比重。积极争取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盐碱地改良和低产田改造,到201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12万亩,切实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抓好项目规划编制。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围绕重点区域,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着力研究和规划一批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拉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及早谋划、尽早申报、全力争取、尽快建设。建立涉农项目信息发布制度,积极捕捉各方面的投资信息,完善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做到“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同时,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增加项目总量,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大力实施富民安居和富民兴牧工程。按照“三高”(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和“四个不落后”(住房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的要求,全面启动富民安居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完成17771户、142.16万平方米安居房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富民兴牧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完成2711户、11657人牧民定居任务。同时,分步实施富民产业培育计划,在每个富民安居村(组)和牧民定居点打造1—2个富民支柱产业,确保持续快速增收。

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方针,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力争贫困户户均有一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到2015年,帮助全县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博孜墩乡博孜墩村、阿克布拉克村、提坎库如克村、巴依勒克阿塔村、克孜勒布拉克村以及吐木秀克镇托万克塔尕克村、吐木秀克村、尤喀克斯日木村、栏杆村)达到整村推进验收标准,基本实现“五通、五有、五能”要求。5年全县培训贫困农牧民0.5万人(次),稳定脱贫3160户、15304人,力争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10元以上,返贫率控制在4%以内,全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稳定脱贫,同时使农村经济得到显著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服务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发挥爱国卫生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五清五改”(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林带、清庭院;改房、改院、改灶、改厕、改圈)为突破口,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厕所、垃圾、粪便管理、供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强化农村环境绿化、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绿化、村镇周边的环境绿化、通道绿化以及村庄绿化。建立村(队)卫生保洁制度,实现每个村民小组有1~2名保洁员、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每个行政村或相邻较近的几个村设一个垃圾填埋场。

加强村民自治管理。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能力。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落实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农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及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投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发挥小额信额和联保信贷优势,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信贷投放。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全面落实中央集体林权制度和改革政策,切实明晰集体林地产权,避免林权纠纷。深化国有农林牧场改革,支持国有农林牧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逐步规范、创新和丰富支农方式,积极鼓励、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努力健全和完善以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多种方式引导社会投入为主要内容的支农长效机制,搭建起高效规范的支农平台,强势推动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依托温宿县资源,以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契机,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引擎,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集聚发展。以围绕地区纺织工业园、温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商贸物流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个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多晶硅、三聚氰胺、天基水泥、大小石峡水能开发、台兰河水能梯级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并引进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全面推进温宿县工业化进程,促进温宿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质量兴县”工作,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加大源头质量监管力度,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81.4%以上。

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工业项目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优势产业,因地制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完善三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加大管理力度,使园区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区块。十二五期间,基本完善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引进20家棉纺加工企业落户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区块,棉纺规模达到100万锭,生产能力达到10.4万吨,精梳纺占80%以上,同时引进一批印染、家纺、制衣等精深加工项目。温宿区块实现生产总值4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9亿元以上。

温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在温宿县洪积平原,依托援疆契机,规划建设多晶硅园区;利用温宿优势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开发、煤化工、石材、瓷砖、水泥、涂料等项目为主的建材园区;以天然气、煤炭为原料,发展以三聚氰胺、蛋氨酸产品为主的天然气深加工、精细化工和配套产品项目的石油天然气(盐)化工园。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多晶硅产业链布局,引进3家上规模的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建材园区企业数量达到30家以上,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总产值超过120亿元,增加值超过33.5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依托丰富的种植业、林果业等资源,建设以引进规模以上乳制品、肉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十二五末,园区落户企业超过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亿,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

加快三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供(排)水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园区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完成三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按照“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放手发展”的原则,以“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思路,加大对地区纺织工业园的投入,积极招商引资,扶持立天纺织10万锭精梳纺、10万气流纺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中高档棉纱、高档针织、梭织面料、针织服装等家纺产品生产企业,提升纺织产业整体水平;依托浙江省化纤纺织优势,结合我县石油、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聚酯、涤纶、粘胶等化纤产品生产企业,完善纺织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技术、科教研发、商贸物流、热电联产、配套纺织机械生产、维修等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在纺织工业园基本形成“种植—加工—纺纱—印染—织布—成衣”紧密相连的纺织工业体系。温宿县引进棉纺、纺织企业20家以上,纺锭规模达到100万锭,精梳比例达80%以上,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9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

全力推进以横店集团多晶硅项目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招商力度,依托温宿县丰富的盐岩、煤炭等资源,积极引进为多晶硅项目配套的原料生产企业,逐步形成完整的多晶硅产业链。

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加大煤炭企业整合改造力度,积极引进一批以盐酸、烧碱、工业盐和保健盐生产开发为主的企业。为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煤—焦—电石—化(盐化工)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链奠定基础。

积极推进煤矿企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原煤机械化开采水平,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提供煤炭能源保障,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延伸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做好破城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六号井、华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克孜布拉克煤矿、博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孜墩煤矿、天昆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力争达到年产30万吨矿井,小台兰煤矿与扎木台矿区整合、库尔归鲁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库东布拉克矿区整合,达到年产45万吨矿井;完成县集富众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穿山甲煤矿、拜城县怡泽煤业有限公司阿托依拉克煤矿新建年产60万吨矿井;天利矿业有限公司塔合拉克煤矿新建年产60万吨矿井和温宿县苛岗煤炭资源区块新建年产90万吨矿井。着力引进一批选洗煤、煤焦化、电石、聚氯乙烯等项目,抓好100万吨选洗煤、120万吨煤焦化、6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活性炭、电石等项目,提高煤炭附加值。到2015年,全县煤炭年产能达到480万吨以上,把温宿县建成阿克苏地区西部重要的动力煤、化工煤基地。

紧紧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石油单位联合,发展一批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在5-10年把温宿县建成南疆重要的石化能源基地。全力争取乌参一井、博孜一井开发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温宿县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并采取“一园多区”的方式,引进一批三聚氰胺、烧碱等石油化工项目落户,打造石油石化区块。

力争到十二五末,横店集团多晶硅产业链基本形成,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全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480万吨左右,启动煤(盐)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5亿元以上;完成三聚氰胺、烧碱项目建设,精制盐生产规模达到5万吨以上,工业盐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

第四节 加快发展电力能源,壮大清洁能源产业

“十二五”期间,温宿县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已开工的小石峡水电站、多浪一、二级水电站、塔格拉克一、二级水电站建设进程;重点推进大石峡水电站、台兰河“一库五级”水电站、托什干河北岸水电站以及柯克牙河、玉尔衮河、木扎提河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建设;依托煤炭资源,以满足棉纺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为目标,加快促进园区4×30万千瓦自备热电厂开工建设,完善输变电配套设施的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启动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为温宿县快速发展提供电力支撑,把温宿县建成全疆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到2015年,全县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以上,其中:水电装机300万千瓦,火电装机24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0万千瓦以上。

依托花岗岩、页岩、石灰石、陶土、林木等资源,支持现有龙人石材、天山蓝宝、广汇石材、康兴陶瓷、建峰木业等建材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现有建材企业进行天然气工艺改造,加大粘土空心砖的生产规模。加快天基水泥1200吨/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水泥产能达到300万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新型高新技术建材、油漆、涂料等建筑化工以及石墨等非金属矿开发方面上取得突破,石板材200万平方米;墙体砖2000万平方米;中密度板20万立方米;新型管材(件)10万件;粘土空心砖达到5亿块,新型建筑材料6000万块(折合标准砖)。全县建材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可达6亿元左右,争创新疆名牌建材产品2—3个,全国知名品牌1—2个。

加强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工作力度,基本摸清全县矿产资源家底。开展矿种分布、品种、储量调查,重点抓好煤炭、铜、铁、岩盐、东陵玉等优势矿产资源勘测、勘查,完成花岗岩、大理岩、石膏、陶土、石墨、白云岩等规模较大的矿种专项普查工作,为“十二五”末花岗岩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达到200万平方米提供资源保障;完成北部山区约3000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化探扫瞄项目;完成全县541平方公里产煤区域地质普查和45平方公里重点煤区精查工作,尽快完成琼台兰、泊尔孜、扎木台、塔格拉克、阿托依托克、岢岗等煤炭区域的精查工作,为60万吨新井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增煤炭可采储量3亿吨。重点完成木扎特区域、萨瓦甫齐区域的铜矿和铁米尔苏铁矿、盐山口和阿其克苏盐矿精查,为新建1个1万吨铜矿和1个500万吨铁矿采、选、冶项目提供资源保障;到“十二五”末,矿业产值达12.6亿元以上。

依托丰富的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资源,加强与区内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以啤酒、白酒、葡萄酒、果酒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以牛奶、水产、牛羊肉加工为主的乳制品、肉制品加工业,以大米、核桃、红枣加工和保鲜为主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逐步在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形成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聚为支撑的绿色食品产业,创立一批优势名牌产品,打响“绿色”品牌,促进农牧民增收和产业升级。到“十二五”末,形成5000吨白酒、1万吨葡萄酒、6万吨精炼油、2万吨精米、2万吨核桃粉、5万吨红枣素生产加工能力,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达到30家以上,总产值突破20亿元。

扶持三胶药业与东阿集团合作,支持康平药业建立麻黄素原料生产基地,扶持九州通药品配送中心拓展南疆市场,加快阿克苏赣商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瑞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力争再引进5家以上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和药品流通企业落户温宿,到2015年,力争使麻黄素年产达到50吨,胶剂年产达到1000吨,制药和药品流通总产值突破5亿元大关,努力把温宿县打造成南疆最大的药品物流基地。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总体要求,以“新疆天山”托木尔峰区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加强天山生态地理风光旅游资源和绿洲生态农牧林果观光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自治区政策扶持旅游产业的时机,科学布局、全面筹划、以实现“两个率先”和创建自治区旅游强县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加快以“山、水、园、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重点建设温宿大峡谷、托木尔峰平台子、天山神木园等景区。积极发展城乡休闲健身旅游,完善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行业服务与管理,努力提升旅游服务业总体质量。开展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库工作,对天山科其喀尔冰川大草原、神奇峰景区、英沿边境旅游区等优势旅游资源作深度调查分析和前期规划,积极拓展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渠道,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理念超前、具备专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投融资。修编温宿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精品旅游景区,融进新疆旅游环线,拓宽旅游消费市场,开发旅游纪念品,提升旅游文化影响力,增强旅游产业的融合作用和渗透能力,不断壮大以天山生态游、城乡休闲游、户外健身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规模,打造以“山水温宿、户外天堂”为旅游消费标志的南疆旅游城市新形象,大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至2015年,新增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2处,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

利用新建阿-温公路契机,重新修编城镇体系规划编,加大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住房产业现代化,住宅建设要在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结合户籍改革制度,鼓励居民和外来人口购房置业,鼓励有条件的建制镇和集镇发展房地产。降低二手房上市交易的门槛,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明确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创新经济适用房建设机制,落实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及各项优惠政策。稳定商品房价格,确保房地产业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累积新建房地产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2015年,房地产施工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争取达到30平方米。

坚持引进与自我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快完善温宿县基础设施的配套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产业、企业来温宿县投资兴建面向周边市场的加工产业,发展壮大民族贸易企业,增加企业经济实力。依托新城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引进一批大型批发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果品交易、汽车交易、建材交易、农副产品交易、花卉交易以及医药、医疗器械配送等专业市场,打造阿克苏地区西部特色物流中心。同时,发展以卫星地面接收器等电子产品组装为主的装配制造业。

结合乡村区位和产业优势,认真调研,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分片区、分年度、有重点的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主营农副产品、农资、农用机械及农村居民日用产品的农村集贸市场10个,配套建设集贸市场水、电、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场功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为农产品市场交易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当年出口超过95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达到3000万美元,代理出口达到5000万美元,进口额达到300万美元。五年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3.2亿美元,进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

依托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体系,整合物流资源,利用温宿县新城区建设契机,加快发展现代大型商贸集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业,积极推动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构建高效、快速、衔接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加快新城区工业品交易、农产品交易、药品配送、汽车交易、电力器材、花卉交易以及建材批发等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到2015年,引进6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专业从事物流、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优势较强的企业,初步建成农产品交易、建材交易、药品配送、汽车交易、电力器材配送五大物流基地。加快阿温金华物流园区建设,建成40个汽车4S店,2个汽车维修中心,1个汽车试车场,1个汽车配件中心,2个二手车交易市场,年销售汽车8800辆以上,销售总额达到10.2亿元以上;引进3个以上药品配送企业,2个医疗器械配送企业,2个花卉交易市场。把阿温金华物流园打造成全地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以温宿县新城区为中心,以铁路、机场和公路枢纽为节点,辐射周边城市及地州的物流配送网络,建成层次分明、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使阿温金华物流园成为全疆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中亚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结点。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调动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力度,确保金融机构当年新增贷款不低于当年新增存款,年度贷款增幅不低于本系统全疆年度平均增幅,力争实现贷款年均增速30%以上。积极支持和发展贷款、担保服务业的发展。合理安排金融空间和布局,调整优化县城金融机构网点,大力完善县域农村的金融网点布局,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涵盖中小企业评级、担保、推介等综合一体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入库率100%,加快农户电子档案与评价系统建设,基本形成全县“信用农村”。

积极发展民族特色餐饮、文化、医疗、托幼、家教、物业管理等服务业,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重点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和设施,积极开展家政、物业、医疗、卫生、文化和体育等专项服务,支持金融业、保险业发展,培育壮大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业,提高整体诚信度和业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初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体制比较完善,功能比较健全,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新局面。积极培育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合作、金融支持”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全面争先进位,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及时调整信贷结构,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力争实现贷款年均增速25%,督促协调各金融企业落实中央关于将不低于50%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国家金融政策的倾斜,除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有前景的重点企业纳入信贷扶持范围外,还应结合温宿县经济发展趋势,将“林果业、畜牧业、节水农业、新型工业化”等作为今后金融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托对象和新的增长点,真正巩固金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同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创意、民族演艺、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重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逐步形成具有温宿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的要求,促进基础设施向绿色方式、民生领域、智能转型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要大力完善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的原则,加强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生态水利、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抓紧建设小石峡水库、台兰河地下水库、纺织城水库等工程,加快大石峡水库、台兰河大桥水库和喀拉玉尔衮向台兰河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新开工建设柯柯牙河拱拜孜水库,台兰河流域新龙口引水枢纽、台兰河流域阿库木引水枢纽、托什干河结格吉引水枢纽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效调节季节性来水不均问题,缓解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矛盾,为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保障。重点开展库玛拉克河、台兰河防洪工程和县城、大峡谷防洪设施建设,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皂让、克孜布拉克、吾斯塘布依、阿特奥依纳克、阿克布拉克、提坎库如克、巴依勒克阿塔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到2015年改造灌溉面积3.72万亩,渠系水资源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47以上。

坚持交通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公路建设为重点,铁路、管道建设并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G314线为轴线的“一通道,二环线,十放射”的公路网结构。全面加强境内国省道、县道、边防公路改造,全力配合库(车)—阿(克苏)高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阿克苏—温宿—英沿边防公路、温(宿)—昭(苏)公路早立项、早建设。加快推进阿温公路、新城区“三横两纵半”道路建设和国道314线—温宿县城公路改造。积极推进资源路、旅游路建设,高标准建设博孜墩公路,争取英沿—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公路(含隧道)、新阿温公路扩建项目(加宽主车道17米,两侧绿化带5米,非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2.5米)、修建北郊客货运站,积极申报开通温宿至乌鲁木齐及至周边地区县市的客运线路;开通阿克苏至浙江、上海、郑州等地民航直飞航班和阿克苏至库尔勒、喀什、和田、伊犁等地民航直飞航班。争取南疆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立项(五团火车站至循环经济园区至农副产品加工园至温宿县城物流园至神木园至别迭里口岸)。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10—2015年,完善县、乡、村三级客运站建设,建立村级招呼站。修建县级客运站2个,乡级客运站16个,招呼站167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07.8公里,到2015年,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813.2公里,全县22个乡(镇)场全部通三级以上公路,乡村通油路率达100%,全面提高县乡村公路等级、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

抓好以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重点的一批规划内水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开工建设。加快多浪一、二级水电站、塔格拉克一、二级水电站、小石峡水电站建设进程。重点推进大石峡水电站、台兰河流域水电开发项目以及柯克牙河、玉尔衮河、木扎提河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建设。抓紧规划建设轻纺园区和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克孜勒轻工业园区2×300兆瓦的热电厂的建设工程。依托煤炭资源,加快4×30万千瓦热电厂建设。大力开发山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争取光伏电站、风力电站建设,有效解决山区农牧民用电困难。加快城乡电网、矿山“双回路”电源建设,提高输变电能力。重点建设温宿220千伏变输变电工程、大石峡水电站至温宿220千伏变电站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主的13个110千伏工程项目。完善农村电网,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等27个35千伏工程项目、温宿县新城区配网工程及温宿县各乡镇场的配网工程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融资的方式,逐步完善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区块区、温宿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金华物流园区水、电、路、气、垃圾、供热等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阿温轻纺及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温宿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公里主干道和支干道建设及人行道、路灯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区供排水系统,建设日供水量为5万立方米供水站及配套供水管网,在台兰河灌区修建园区供水工程,建设2个3万立方米/日梯级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60公里。建设800吨/日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建设天然气管网70公里。完成园区集中供热及配套管网建设。建设110千伏输变电站和配套线路建设,新建10千伏线路35公里,对现有园区供电线路改造20公里,建设2×30KW热电厂。建设园区65公里道路公共绿地和周边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建设,新增防护林70万平方米。建设银行、邮电、通讯、客运站、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性设施,新建幼儿园2个、小学2个,医院2个。

温宿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8条主干道约30公里主干道、8条支干道60公里和北环线交通、南环路的物流通道、东环路、西环路建设及人行道、路灯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供排水系统建设,建设供水量为5万立方米/日供水站及配套供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3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排水管网。建设800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天然气管网80公里,园区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10千伏输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建设,新建10千伏线路40公里,改造供电线路10公里。新建2×30KW热电厂。完成园区130公里内道路公共绿地和10平方公里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建设邮政所1个、通讯服务、客运站、商贸市场,新建幼儿园2个、小学1个、医院2个等公共服务和功能性设施。

农副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公里主干道和25公里支干道建设及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供排水系统建设,建设日供水量为2万立方米供水站及配套供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2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排水管网,建设300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天然气管网20公里,园区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建设110千伏输变电站1座及配套线路建设,新建10千伏线路15公里。完成园区10公里内道路公共绿地和园内生态防护林建设,建设通讯服务、客运站、商贸市场,新建幼儿园1个、小学1个、医院1个等公共服务和功能性设施。

阿温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公里主干道和10公里支干道建设及道路配套设施,完善园区供排水系统建设,建设供水管网8000米,建设排水管网8000米。建设200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天然气管网8公里,园区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架设10千伏线路10公里,完成园区15公里内道路公共绿地。)

加快“数字温宿”建设,优先发展政府信息化,重点推进工业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稳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逐步提高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抓好专业服务机构的培育。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取得重要进展,信息终端普及率大幅提高,建成和完善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覆盖全县城乡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0%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5%,上网的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数量每年增长10%以上。

“十二五”期间,把加快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工安居乐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以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为目标,加大县城和重点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扶持城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大力推进新城区开发建设

围绕“宜居、安全、健康、畅通、低碳”的目标,加快城镇道路、住房保障、供电、供排水、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新城区开发建设。城镇总体空间布局为“一核、一带、两轴、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一核”指城镇的核心区,即南部行政商务核心区,其中包括行政文化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商务金融中心。“一带”指贯穿新老城区的水系和景观河这条生态带。“两轴”指以城镇两条主干道,东西大街和阿温大道构成的“十”字经济发展轴,同时配合“一核”形成城镇总体框架。“三区”指围绕城镇“一核、两轴”的北部民俗风貌区、中部适宜人居区、南部城镇现代区。

在2015年前,完成新城区“三横两纵半”道路建设及一纵(阿温大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建设,建设道路总长度24552米,完成395095平方米机动车柏油路面、93312平方米非机动车道铺油、162864平方米人行道铺装、19535平方米道路绿化带建设;完成“三横三纵半”道路路灯建设,亮化道路面积93.29万平方米;建设新城区市政广场,建设面积50.6亩;建设社会机动车停车场3处,停车场面积8100平方米。完成阿温供水厂一座和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水厂与新城区以及阿克苏市供水管网14公里连接;完成“三横三纵半”七条道路两侧供水管线铺设,共铺设管线总长31395米。自建一座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合并完成“三横三纵半”七条道路两侧排水管线铺设,共铺设类管线总长31395米。新城区供热采用自建天然气锅炉供热。完成新城区“三横三纵半”七条道路两侧天然气管道铺设,共铺设管沟总长55540米。逐步废弃垃圾场,与主城阿克苏市共用一个无害垃圾处理厂。在新城区新建湿地公园一座,建设用地100亩,同时,加快两县市四周生态防护林建设,新建10万亩生态林。综合考虑固定电信、有线电视、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电信运营商的需求,预留电信、电视、通讯、政务以及未来发展使用管道,统一规划成同沟埋设的弱电管网群。完成新城区“三横三纵半”七条道路两侧通信管沟铺设,共铺设管沟总长43690米。温宿新城区最终形成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城镇;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镇,着力把温宿县打造成为阿克苏市的后花园、全疆首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把温宿县建成地区西部休闲中心、物流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功能区,加快推进小城镇水、电、气、路、通讯、广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城一乡四镇”,即:温宿县城、托乎拉乡、佳木镇、克孜勒镇、吐木秀克镇、阿热勒镇。完成县城供热二次管网改造,加快建设温宿县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垃圾填埋场,新建阿热勒镇、克孜勒镇、吐木秀克镇、佳木镇垃圾清运站和垃圾清运设施。新建阿热勒镇、克孜勒镇、佳木镇、吐木秀克镇污水处理厂,将托乎拉乡污水处理并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配套建设县城、托乎拉乡排污管线。

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由2009年的5.2平方公里扩展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4.76万人增长到6.8万人,城镇化水平38%。城镇用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绿化覆盖率达到43%,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9%。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原则,依托阿温公路、地区纺织城建设,在共建工业园区、共建联盟城市、共建基础设施、共建旅游文化以及产业联合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初步构建“阿温联盟、合作发展”框架,逐步实现城市、产业、市场、旅游、交通、信息、科教、环保八个一体化。充分利用阿温资源及地理区位优势,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地区西部工业经济隆起带,形成地区西部核心增长区域。

按照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全县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温宿建设。

紧紧围绕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科技三项费”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1.2%,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实施2个科技富民强县工程、25个科技兴县项目,通过引进推广一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和科技成果,优势产业技术水平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使我县跨入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良种繁育、高效种养、疫病防治、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强农业技术、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和集成示范,延长农业产业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能力,面向粮食、棉花、林果、畜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自治区级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形成科技示范、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样板。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在对口援建省市支持下,建立1所覆盖全县、功能完善“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形成转化成果、推广技术、传播信息、培训技能、普及科学知识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固边计划,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边境县的科技支持力度。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技术链的关键环节,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推广,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领办、创办、协办各种经济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一批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和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加快农村科技信息化进程,新发展科技信息服务网络10个,在全县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信息咨询、病虫害防治、专家辅助决策、电子答疑、远程诊断等科技信息服务。

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以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促进石油化工、煤电煤化、矿产加工、轻纺等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引导推动县域内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创建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2个。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力发展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业,新建生产力促进中心1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自治区级)。

加强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实施科普惠农四级联动和科普惠民三级联动工作,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惠民社区行动计划”项目3个。加大科普示范乡镇创建力度,创建地区级科普示范乡镇5个。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和科普场馆建设,新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所、地震监测中心1座、青少年科普基地10所、星火学校1所、社区星火课堂10所。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农牧区实用技能人才等培养和支持力度,按照“一年一户一人一技”培训要求,五年培训培训农牧民20万人次,培训农牧民技术人员8500人以上,培养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起”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增加科技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创新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育才、引才、用才、励才的良好环境。加强与内地科研机构、县市合作交流,积极选派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管理人员到内地高校、科研机构进修和援建省市学习和锻炼,加大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农业技术服务人才、科技特派员、农牧区实用技能人才、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等培养,努力造就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大军。“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急需人才5名,选派2名科技人才到内地进修和培训。

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化政府责任,保障义务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经费较快增长。

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教育成果。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到2015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小学生、初中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1%和0.2%;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启动教师周转房工程,完成52269平方米的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结束我县青年教师和实习支教教师无周转房住的历史。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林牧场薄弱学校和示范性中小学的投入,到2015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迈进全疆先进行列;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中小学生。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协调发展。完成4所普通高中改(扩)建,新建1所教研中心,到2015年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扩大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推进职业技术培训,2015年前,要建成1所设计规模3500名学生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努力为我县新型工业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双语幼儿园建设要覆盖全县60%的乡(镇)场、社区、村(村委会)、队(连队),实现乡乡都有双语幼儿园,校校都有双语教学班,开设学前双语班361个,使学前教育办班面达到100%。积极扩大双语教育覆盖面,大力实施民汉合校建设计划,加强双语教育和培训,力争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到2015年实现中小学双语教学。

实现教育标准化。到“十二五”末期,学校(幼儿园)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配备达到自治区标准,师资培训率达80%,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开放的教育体系,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全国教育平均水平。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行“评聘合一”教师聘任制,采取培训、评估、奖惩、合理流动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到2015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100%,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提升到100 %,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培训,培养骨干教师突破700名,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骨干教师队伍。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药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卫生事业得到长效发展,满足各族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19个乡镇卫生院和中转房的建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91个村(连队)卫生室。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和急救体系建设,完成1个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个急救中心和3个急救站的建设。传染病发病率每年下降5%,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清洁行动,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落实病媒生物防制措施,推进卫生单位、卫生示范村镇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5%。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新农合的参合率逐步达到100%;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完成县新农办公大厅建设和乡新农合网点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机构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自治区药品统一招标配送,规范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予以补偿。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完成标准化县医院和3个中心卫生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县医院区域卫生中心作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突出维吾尔民族医特色,鼓励民营专科医院发展。

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公立医药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实医疗质量万里行各项工作,推行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规范医院电子病历,实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收费,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温宿县卫生系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中高级人才来温宿县工作。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业务骨干及重点学科领域带头人的培养,每年培训学科骨干30人。充分发挥浙江对口技术援助的作用。做好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教育、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人才教育及面向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中等医学学历人才弹性教学模式培养相关工作。2015年专科以上技术人员达到60%,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县级医疗机构达到80%,乡镇医疗机构达到60%。

2015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83张,在现有617张的基础上增加266张(2015年,人口总数按照23万人、按照千人口床位数3.84张,千人口医生数1.24的比例测算)。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 1059人,在现有人数上基础上增加374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和总床位数按1:1.2比例计算)。

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执法能力,满足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工作需要,确保监管范围全覆盖;建成统一的食品、药品电子网络监管信息系统,集食品药品监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动态监管和药品检验于一体,实现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联网办公、在线审批,网上办公、联网到企、电子远程监管、实时监控、ADR监测报告、重大事件应急反应等功能;建成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将全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从目前的44例/百万人口,提高到200-400例/百万人口,从而实现药械安全信息收集详实、分析透彻、上报及时、处置有效、评价准确。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围绕稳定降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构建城乡统筹、资源共享、保障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县、乡计生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到2015年,完成1个县级计划生育培训基地、1个县级生殖健康促进中心、20个乡(镇)场计划生育服务站和191个村(连)、37个社区计生服务室建设;加大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县乡技术服务集团化管理一体化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计生技术人才,建设职业化队伍,提高服务技能,围绕生命全过程,为广大群众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实施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和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项目,增强预防出生缺陷技术监测系统能力建设;重点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与管理工作;坚持计划生育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面落实国家奖励扶助、少生快富项目等优惠政策;到2015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1.88‰以内;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配套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规范建立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跨入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以现代文化引领科学发展,把蕴含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渗透、贯穿到温宿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占领新闻制高点,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引导到“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上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在全县形成“不愿、不能、不敢”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局面。扎实抓好“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恩情,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温宿的热情,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爱岗敬业,拼搏进取,夯实推动温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广泛开展“六大创建活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风景旅游区),力争“十二五”末,创建三级文明单位(示范窗口、村镇)75个,实现“自治区文明县”的创建目标。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15年,全县村级(连队)文化活动室覆盖面达100%,完成1个县级文化剧场、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大型综合性室外体育场、1个大型综合性室内体育馆、1个室内游泳馆、1个室外游泳池,22个乡(镇)体育场、191个村级体育活动室和3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东风工程”和农(牧)家书屋工程建设,扩大适合群众需要的优秀出版物免费赠阅范围和数量。到2015年,村级(连队)农家书屋普及率达100%。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大对文化市场违法活动查处力度,遏制各类非法出版物传播蔓延,防止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不断改进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全面提升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和数字电影“2131工程”。到2015年,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5%,广播影视由模拟向数字全面转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档案服务能力建设,2015年,新建1个县级综合档案馆、22个乡(镇)场综合档案室、228个行政村社区、村级、连队综合档案室,完成档案信息网站、数据库和电子文件接收中心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力争使各级档案馆建成“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在“十二五”期间,争取1个县直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达到自治区二级标准,争取2个行政村档案管理工作达到自治区行政村档案管理示范标准。

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积极发展以老年、孤儿、残疾人为主的补缺性福利事业,兼顾面向社会公众制度型福利事业,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孤儿教育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社会福利体系;全面做好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和收养登记管理工作;完善优抚安置制度,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创新社会慈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推广“爱心超市”,健全覆盖全县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慈善事业组织网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残疾人事业,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贫困残疾人关爱工程、无障碍建设工程和残疾人“科技之冬”培训工程,完成795名残疾人不同程度的康复,对400名残疾人供应各类辅助器具,完成征收5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培训1200名残疾人,完成200人残疾人就业;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到2015年,新建1个县级少数民族殡仪服务场所、10所乡镇敬老院、1个县级儿童福利院、1个县级社会救助站、1个县级老年公寓、1个光荣站和1个社区服务中心。

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备灾、紧急救援、生活救助和恢复重建、社会捐助为重点的灾民救灾救助体系,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救灾物资储备,完善救灾必需的装备建设,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15年,新建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10个乡镇物资储备库,解决县乡救灾救济专用车辆23辆。

坚持促发展和促就业并举,围绕我县重点产业的用工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县域所有建设工程安排不低于60%当地用工的硬性规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择业观念,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联合创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格局。“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城乡各类人员就业1.5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次以上;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任务5万人次以上;在突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4050”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上下功夫,力争上述人员全部托底安置。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养老、医疗、大病医疗救助覆盖面。完善覆盖城镇各类居民医保制度,到2015年实现各类居民医保全覆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正常流动、转移机制;推进流动人口、个体从业人员、民营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2012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城镇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积极鼓励和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统筹层次,探索建立城镇职工普通门诊统筹。落实自治区工伤补偿、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一卡通”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努力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确保人民生存生活安全健康,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将县域经济规划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强化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科学、合理布局行业(产业)及其产业链,从源头、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大环节预防、控制或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结合县域实际,制定符合我县发展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依据环境承载力,实行分区管制,按区域分阶段、分行业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总量审核制度,实施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强化节能评估,禁止不符合国家、自治区和地区产业政策,已列入淘汰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的项目建设。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节能和环境统计、宣传教育等环境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污染治理,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面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辖区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大气、水环境重点控制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到2015年,温宿县空气环境质量达到Ⅰ、Ⅱ级的天数为275天,占全年的75.3%,完成五个建制镇1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农村环保小康标准。

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为先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生态环境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引导和促进工业园区向循环经济园区升级。

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目标,努力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穿到县域经济发展始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加快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步伐,以回收循环、互利循环、分解循环等多种形式促进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对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不能通过用能、环保审核的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备案、实行“一票否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技术,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加快节能项目建设,提高资源产出和循环利用率,实施农作物秸秆无废料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到2012年实现农作物秸秆100%利用;实施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项目,到2013年使日产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配套效率达到95%以上,实现年节能427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实施南疆金太阳示范工程,到2015年完成2万装机太阳能光伏发电及配套送出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绿色环保建筑砌块和混凝土多孔砖项目,到2015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将建筑垃圾变为可利用的再生原料,成为建筑墙体的新型墙体材料。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节能项目建设,到2015年末,我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区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到65%和75%以上。到“十一五”末建立较为完善的节能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强化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在城区,注重绿化建设,不断提高绿地覆盖率,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农业种植区,以推动系统化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强化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的使用管理,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治理,加快建设生活“三废”收集处理设施,杜绝生活污染;在农区外围,以预防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为手段,强化人工防护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建设,改善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在沙漠、荒漠边缘及其与绿洲间的过渡带开展林草开发建设,确定足够的生态用水量,促进原生、次生天然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快推广沼气使用和秸杆还田等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有机食品的生产管理,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执法监督,加强大型工程施工现场的监察,落实恢复和修复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土地荒漠化治理,全面实施重点防护林、农村防护林、工业园区防风林和重点公益林封育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防沙治沙工程14.4万亩、农区耕地外缘灌草混生固沙林1000亩、农区内部林棉间种经济林4000亩,营造重点公益林人工造林1.4万亩,完成三北四期、五期防护林人工造林16.3万亩,封山育林14.8万亩,完成洪积平原和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区块防风林绿化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完成5万亩退耕还林和全县山区及萨依科甫平原区400万亩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加强草场禁牧、休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地的压力,以建设围栏设施的方式在全县山区和萨依科甫天然草场进行禁牧和休牧,建设规模250万亩。加强土地开发的环境管理,对新开发土地实行林网配套、防护林建设工程。加强湿地保护,防止植被与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导致的水土流失。以煤炭资源、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开发区域为重点保护地带,禁止在地裂缝、地面塌陷与沉降区、崩塌区、滑坡区、泥石流区矿产开采行为,禁止一切形式的乱开乱采和弃石、尾矿随意弃置行为。

第十章把握四个突出,全面做好浙江省对口援温工作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政府支出中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和谐温宿建设。

改善民生是对口援助工作的重点,要通过项目和资金的适当倾斜,着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强化生活和生产保障。

一是着重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村无房户、特困户和城市棚户区住房条件,坚持把“富民安居、富民兴牧”工程作为对口援助工作的龙头,作为民生项目的重中之重。

二是着重百姓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主要进行水源地建设、部分城乡水厂及管网改造,自来水入户,实施一批村舍光明工程,力争三年内解决有水源条件却饮水困难的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

三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改善教育条件。着力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学前2年教育的普及;着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教育事业发展急需人才,安排一批“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民汉合校高中的建设。

四是着重健康普惠工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安排一批村(连队、社区)卫生室项目的建设以及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必要的医疗器材援助。

五是着重低收入农民增收工程,着力提高就业水平。主要安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劳动力培训项目建设,支持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基础设施。

六是着重实施“关爱温暖工程”,着力提升社会福利事业,启动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包括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

七是着重智力,着力提升干部人才素质。积极开展“双语”教师、医务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智力援助项目;并注重新城区、物流园区与小城镇等规划编制工作。

实施高素质干部人才援疆,支持选派浙江政治强、能力好、素质优的党政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温工作,尤其是教育、卫生、农牧和科技等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骨干,帮助我县培训干部人才,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就业,为温宿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实施干部人才培养工程,按照阿克苏地区干部人才统一培训规划和产业发展、事业发展需要,采取双向挂职和两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分类培训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以教育、卫生人才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

实施智力支持工程,以培养高层次医疗技术人才和重点学科专业技术骨干为重点,邀请浙江省的专家学者来温开展讲学授课、业务交流和技术咨询等系列活动。采用技术下乡、送学上门等方式,重点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和农牧区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邀请浙江省教育、卫生、农业、经营类专业技术人才来温开展支教、支医、支农活动。

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加快实施公共实训基地、乡镇劳动力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以职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

把温宿资源优势和金华市优势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合理引进援疆产业项目,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温宿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国企为先锋、民企为主力”的推进策略,引导浙江省企业充分把握本次对口支援的发展机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开发的集中与集聚。

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协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在林果种植方面给予资金、技术的扶持,推广滴灌等先进农林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利用浙江消费市场优势,帮助建设配套的果品流通体系和营销网络。

支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优势资源加工业。以特色农副产品基地为依托,鼓励浙江企业设立科研、生产和加工基地,不断延伸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棉花资源优势,结合浙江省作为纺织大省的优势,积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纺纱、织布等下游链条进行延伸,构建棉纺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对接浙江省能源、精细化工、化纤等相关产业,鼓励就地加工转化。

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温宿距离阿克苏较近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园区等流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温宿县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浙江省旅游企业到温宿开辟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浙江游客赴温宿旅游,共同推进发展旅游业。

支持建设“浙江产业园区”。抓住国家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对口支援工作为契机,逐步使地区纺织工业城温宿区块区、温宿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金华物流园区成为浙江企业产业高地、投资热土,争取园区功能和影响力“立足温宿、面向阿克苏、辐射全新疆”。

支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做好产品检测、设计、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和运营方面,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协助推动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坚持民生优先、全面支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加强合作、促进互利、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围绕对口支援总体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编制援建项目专项规划,突出普惠、民生、实效等重点,精心谋划民生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智力支持项目,通过全额投资、资金补助、物资设备器材援助和智力援助等多种方式推动援温工作的顺利进行。

扩大对外开放是参与全球化、区域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十二五”要充分发挥浙商作用,利用两个市场,着力扩大开放领域,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区域合作新格局。

一、全面互动

拓宽领域深化理念。推动浙江企业引进,推动温宿产品、温宿品牌驻入金华乃至浙江市场,通过文化、理念、精神、资源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温宿县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加快打造能够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培育新的创业力量。

二、互惠互利

按照平等协商、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两地特色优势、人文精神的作用,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一是充分利用金华发达的商业营销网络,引导在温宿与金华内大型零售商及专业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商贸渠道,提高温宿产品在金华的市场占有率。二要发挥金华营销网络优势,着力利用金华市各企事业单位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农业及其他商品博览会和金华营销大军,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积极引导浙江省的大企业、大集团立足于我县棉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加大投资和开发力度,培植做强棉纺业、电力能源产业、煤炭煤化工、建材产业、石油石化、盐化工、绿色食品产业、生物制药和药品物流业、特色旅游、商贸流通等支柱产业,促进浙江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合作,实现合作双赢的目的。三是积极支持金华市纺织、五金、小商品、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金华市资本运作平台,推进温宿资源和金华资本无缝对接,加快实现温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四是狠抓中央新一轮的援疆机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优先将好资源、好项目配置给来温宿投资的浙江企业,利用浙江省民营氛围浓厚、市场活跃、民营资本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援温的作用,为浙江企业、民间资本来温投资建厂、创业提供服务保障。

县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浙江省金华市对口支援温宿县指挥部,加强援疆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发改部门要强化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的审查,加强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管,确保项目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标准、概算和工期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及时掌握和分析资金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督促资金安全使用和规范管理。

第十一章增强六种能力,为规划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凝聚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六种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

今后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中心任务,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高监督检查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化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工作,抓好源头治腐,提升社会满意度,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一是抓好监督检查。发挥纪检监察职能,对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和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县委、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对口援助的资金、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二是加大干部作风建设。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优化投资软环境的重中之重,强化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党性不强、作风不正、执纪不严、执法不公以及吃拿卡要、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纪律松散、作风不实,影响甚至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采取诫勉谈话、扣罚津贴等措施严肃处理,促进干部作风不断好转。三是抓好党风廉政教育。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为载体,以党员干部日常廉政教育为重点,针对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拓宽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着力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党纪条规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等,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四是严肃查处违纪案件。把落实中央、自治区政策措施和项目、资金监管;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法制尊严,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作为重点,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违纪案件,力争每年案件查办不少于20件,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五是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目标,以巩固“人民满意政府(单位)”创建成果为重点,深化行风评议,开展“行风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加强组织协调,发挥牵头部门作用,抓好纠风专项治理,注重监督检查,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争取上级支持,更新播音设备,促进“温广行风热线”节目规范运行。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完善乡镇“行风热线”维语节目,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农村和谐。抓好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六是推进纪检监察机关机构改革。以贯彻中纪发[2009]9号、10号和新党办发[2009]28号文件精神为契机,稳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机构改革,建立机构设置科学、人员配置合理的纪检监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资源、强化监督,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七是强化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在抓好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对口援助地区的资金支持,力争2013年底前,完成6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办公用房、温宿县案件联查联办管理中心和温宿县廉政教育培训中心3个项目建设。

第二节增强发展环境的支撑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和法律常识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让职工共享我县发展成果。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信仰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做好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推动温宿县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坚持从温宿县实际出发,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重点,按照“巩固、发展、创新、求实”的要求,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切实加强思想、道德、科技、文化、队伍、阵地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以“法治六进”为载体,认真推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强人民调解法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标准,加大安全生产监察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到2015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5%以上;2015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特种设备万台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8以下;非煤矿山、农机年均死亡人数各控制在2人;消防、建筑、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死亡人数控制在零增长;乡镇、社区安监机构更加健全,职能更加完善,人员、经费能满足需要,全县专职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力争达到全社会人员的万分之三;企业监管人员力争达到职工总数的3%;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起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行业职业危害检查率达到100%;有毒有害场所职业卫生达标率达到50%以上;新改扩建项目职业危害评价率达到100%;粉尘作业环境检查合格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初步建立起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技术支撑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一个应急救援指挥和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一个现役消防队基地、客运车辆GPS监控系统监控指挥中心。把安全生产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许可制度,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加强安全生产的公众和舆论监督及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和稳定保障机制,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提高气象、地震、消防、地质监测的准确应急服务能力,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和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夯实团结稳定基础。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强化全民学习教育制度的落实,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免疫力和政治鉴别力,内化为自身义务和自觉行动。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排查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决策重大事项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部门协调推进、公安机关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作模式,探索实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管得住。加强对危安重点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散人员、流浪“三无人员”和重点青少年“七类”特殊人群的动态管控、分类管控和帮扶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健全完善宗教事务综合管理机制和宗教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管控机制,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和管理,确保宗教领域的平安稳定。完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两新组织”管理服务的工作体系,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促其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强化虚拟社会的基础管理,加强虚拟社会监管队伍建设,建立虚拟社会防控体系和网上舆情引导机制,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强化实时监控、动态监控;建立健全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全警大巡逻”防控网,以“十户长”为主体的居民区防控网,以单位保安和内保力量为主体的单位内部防控网,提高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工作日常化,努力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深化社会稳定信息工作机制建设,强化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工作,增强预知预防能力,牢牢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推进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功能建设,不断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推进平安建设,着力夯实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健全完善军警兵民统一指挥机制建设,加强维稳力量建设,提高反恐处突能力,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暴力恐怖活动,确保县域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设备建设,改善基层条件,计划投资215174万元,完成县政法综治维稳中心、22个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办公场所、22个民兵备勤室、80个治安检查站、4个隐蔽战线秘密据点、12个公安派出所、3个交警中队、191个村(社区)警务室、6个交通堵截卡点、3个边防派出所、6个边防执勤点、10个乡镇检察室、10个乡镇人民法庭、23个司法所、4个法制宣传阵地、23个社会主义政治学校以及公安局信息指挥中心、公安网络侦查站、拘留所、看守所、消防大队、消防中队、巡警大队、警犬所、强制戒毒所、车辆管理所、保安服务公司、人民法院多功能综合审判楼、检察院技术侦查楼、县人武部、司法局办公业务房、信访局办公业务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临时留置用房、维稳控边前线指挥部、边防武警巡防公路、刑释解教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殡仪服务场所、城乡和边境视频监控系统等的新建、改建、扩建或续建;计划投资40411万元,配齐配强政法各单位、县委统战部、信访局、民宗局和乡(镇)场、村(社区)综治办工作车辆、特种车辆、特种设备、防护器械以及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扫描仪、通讯器材、视频会议系统等工作装备设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的部署,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为主线,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干部人才工作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五年时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00期以上,培训党员干部1.25万人次以上;选派150名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200名乡科级领导干部、100名一般干部参加上级培训机构的调训;选派60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北疆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培训;从2011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选派104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到自治区和地区参加集中培训;培训农牧民中级技术员600人、农牧民初级技术员9000人、农牧民技术能手3.5万人,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年内将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率均要达到10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办公条件,“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44576万元,新建10个乡(镇)、12个农林牧场、23个村、35个社区、86个(连)队、920个村(居)民小组办公活动场所以及104个村级“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建筑总面积297170㎡。计划投入7181万元,新建县委党校和22个乡(镇)场党校,建筑总面积33870平方米。计划投入11454万元,新建温宿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和1006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计划投入27600万元,为1200名乡(镇)机关干部和300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每人建设一套80㎡周转房,并进行简单装修,配齐必要的生活设施。计划投入66000万元,为22个乡(镇)场各建设一个果品深加工基地,扩大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计划投入1350万元,为9个城区社区各修建1个老年(老干部)活动室,共计9000平方米。计划投入1750万元,在城区新建1个老年(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总面积5000平方米,并为老年(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配置电脑、文艺服装、教学用具、乐器、健身器材、学员演出专用车、音响、灯光设备等物品。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和改进党风,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审计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行和开展大框架下财政审计,提升财政管理的水平;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专项资金审计力度,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探索绩效审计,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今后5年,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廉洁从政意识显著增强;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基本建立,反腐倡廉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力争每年案件查办不少于20件,力争2012年底前,完成6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办公用房、温宿县案件联查联办管理中心和温宿县廉政教育培训中心3个项目建设。

第三节增强发展改革的创新能力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缴纳范围。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方式,加大补贴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作用,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三农”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大税源培植和税收征管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各类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在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给予的特殊政策,做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资源税费改革衔接。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重点项目、就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完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价格调节功能,加强对价格行为的监管和规范。

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激活、推动、提升民间资本,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公共设施建设,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行政执法类、社会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关系,将一部分专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转为公共服务的组织”。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具有行政审批权的政府各部门进驻中心统一办公,集中开展行政审批工作。强化监督检查,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一头受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落实到位,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行,继续推进水利、林权、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全面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型战略,招商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研究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区别对待,在国家政策允许和地方政府可自主调控的范围内,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优惠条件,重点引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上规模、上档次、有实力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驻温宿,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温宿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以对口援温为契机,加快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温宿县转移,积极引进内地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地区发展。加快建设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

第五节增强人才智力的支持能力

全面实施人才强温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按照人才需求与产业的发展基本匹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温宿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3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4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专业技术人才7000人,技能人才4000人,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社会工作人才3000人。高层次人才突破5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高级职称350人,高级技师、技师30人,农民高级技师50人,自治区级优秀企业家5人,地区级优秀企业家20人,培养自治区科技前沿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地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地区级拔尖人才15名、县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人才在种类、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到2015年,各类人才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人才总数的44.4%,大专学历人数占人才总数的55.6%。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提高规划实施的法制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立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投资、核准项目、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手段,以及法律和行政手段,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规模,引导投资消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

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执行情况目标考核责任制,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要求,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列入考核目标。规划主管部门跟踪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速度、效益、就业、价格等指标的监测预警,定期向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金华援温项目以及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检查,相关单位要负责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分析,并接受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大对有规定不遵守、有制度不落实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对在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吃、拿、卡、要”以及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人和事,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尤其要严查严办截留、挪用、克扣项目资金和偷工减料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政府组织评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工委审议批准实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条:温宿县2015年财政决算(草案)和2016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开办:温宿县人民政府  主办:温宿县政府办公室
承办:温宿县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咨询电话:0997-4538108
ICP备案号:新ICP备1000135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529220001
新公网安备65292202000101号